当前位置: 首页 >> 运营管理 >> 调查研究

以深剖逃费案例浅谈如何提高稽查质效

发布人:综合办公室      作者:吕家伟      时间:2020-11-25 15:47:47      浏览次数:5725次

黄梅片区为期15天的跨省联合稽查活动已经结束,此间呈现出的逃费方式越来越多样化、隐蔽化,所涉金额也因“一张卡”的普及而变得巨大化,这对以后收费稽查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开展车辆稽查工作、创新更科学、更便捷的“线上稽查”逐渐成为所有稽查人员的共识。根据本次活动中所遇的实际案例,结合一线稽查人员的角度和新系统功能的实际运用,浅谈几点关于稽查工作的创新和车辆研判的分析。

一、现阶段主要逃费方式与案例

(一)ETC大车小标

【案例经过】

1116日晚班23:40,一辆皖SA****6型半挂货车驶入分路收费站入口E03车道,收费员发现天线自动感应到该车ETC卡内置车型为货5,与实际货6不符,当即通知现场联合稽查人员处理。通过稽核查询该车行车轨迹及过车录像后得知,该车从分路下站15次,其中以ETC为通行介质下站13次,这13次下站都是实际为六类货车按五类货车进行扣费,少缴通行费1065.93元。稽查人员向司机出示了通行记录及逃费告知书后,该司机表示无异议并现场补缴了相关费用。

【案例分析】

此类车辆入出口一般通行混合车道,当班人员在ETC货车通过时注意屏幕车型信息,做到及时拦截;现场人员发现ETC专道通行货车与现实轴数不符时可以上报监控,每月通过货车下站信息筛选记录此类车辆,将逃费车辆车牌分发收费现场,做到有序拦截。

【总结建议】

1.从源头出发,一般银行办理半挂货车ETC是根据车辆行驶证实际车型进行办理,个别车主利用牵引车头行驶证办理3型货车OBU用于实际行驶的6类半挂货车,以此降低车型的方式达到少缴通行费的目的,这是导致半挂货车大车小标的原因之一。这需要高速职能部门与银行接洽改善后期ETC办理情况,对内置信息有误的车辆通过银行渠道进行宣传并免费更改。

2.从现场出发,部分省份设置了货车ETC专道,在OBU内置信息与实际车型不符的情况下,只需货车称重数据未超过内置车型限重即可感应内置车型上站。如OBU内置信息为三类货车实际为六类货车,空车上站的情况下称重一般为15吨以内,未超过三类货车的25吨限重,天线自动读取三类货车信息并正常上站,出口车道自动感应三类货车扣款放行,造成了通行费的流失。对此类漏洞,软件方可否对入出口抓拍系统添加实际轴数读取功能,凡是内置轴数与实际轴数不符的车辆不能通行ETC专道,从而进行有效的拦截,避免通行费的流失。

3.针对多次利用降低轴型少交通行费,现场通知却屡教不改车辆,详细核查出入口录像,确定轴型、车牌、颜色等车辆信息,逐级上报联网中心列入重点追缴范围,采取禁用其使用ETC的通行高速手段。

(二)U转”与“J型”

【案例经过】

U转”:118日白班14:20,十余辆鄂J开头的小车从分路收费站X04道下站,刷卡后显示为U7小时车辆,司机表明在江西武宁服务区祭祖后没有正常下站,而是在武宁互通枢纽段调头返程,经过监控查询门架信息确认无误后,现场收费员按照江西武宁站进行了通行费补缴,后告知司机每次高速来回都需重新上站领卡。

J型”:1112日白班917,一辆赣AQ****的小车从分路X04车道下站,刷卡后显示为小池站上站车辆,收费7元,但异常的是行驶时间却高达9个小时,询问其原因司机回答是服务区工作车辆,收费员当即将异常情况报告给监控,据悉小池距离本站仅13公里且需调头行驶才能到达本站,为典型的“J型”车辆,经监控部级门架查询发现该车从小池上站行至花桥后再调头到分路,现场补缴差额通行费51元,后告知司机上下站需要领卡。

【案例分析】

U转”与“J型”都是利用高速互通段或收费内广场调头行驶造成的,实际行驶路径为计费路径的一倍甚至更多,多见于小型客车及服务区甩挂车辆。

由于现在U转部分只能单边计费(J型同理),部分不法司机以此达到偷逃通行费的目的。“U转”车辆刷卡后会自动提示输入U转站号,而“J型”车辆刷卡却直接显示金额,此类情况较为考验现场收费员对周边高速路线的熟悉程度。一般这种车辆通行时间都远超正常时间,工作中遇见需要高度注意,越是小金额的异常超时车辆越要警惕,可通知监控查询门架记录信息进行调头点的判断。对于此类车辆系统暂时没有专门应对的补缴模式。需要现场人员加大对司乘宣传力度来减少此种现象的发生。

【总结建议】

1.进一步推动系统继续完善,“U转”与“J型”车辆调头部分自动按双倍计费;

2.加大收费广场调头行驶车辆的管理,逐渐杜绝一切非施工、公务车辆于内广场调头行驶,也侧面减少了此方面安全隐患。

3.加大内广场与服务区调头处监控抓拍力度,建议数据同步上传收费系统,自动添加调头车辆数据标识等,侧面减少出口拥堵。

(三)“最小费额”计费(兜底计费)

【案例经过】

1112日白班13:06,一辆车牌为冀JZ****ETC货车从分路X04车道下站,司机以为会自动抬杆便没有理会收费员手势一直开到栏杆面前,收费员示意司机天线没有感应到该车OBU,由于排队车辆较多,司机一边忿忿不平地拔卡递给收费员人工刷卡,一边埋怨收费设施差,收费员刷卡后桌面显示入口货3车型不符,需要最小费额计费。根据部级平台数据查询,该车行驶门架路径正常,由于入出口车型不符造成了最小计费。收费员对司机耐心劝说,并不是设备问题导致天线无法感应而是内置车型不符导致的,需要尽快更改ETC卡内置车型,避免出口无法快速通行。

【案例分析】

“最小费额”计费又称为兜底计费,这类计费模式是最常见的非正常计费模式。造成情况有实际累计费额大于最小费额的1.5倍、入出口车牌、车型、车种不一致、ETC储值卡余额不足、OBU发行错误、卡坏、无卡、CPC卡信息丢失等特情。

部分司机利用屏蔽门架信息导致卡内信息丢失故意造成出口兜底计费来减少通行费的缴纳,遇见此类情况需要对比此车辆过往通行记录来确认其是否存在恶意屏蔽门架或其他情况造成出口兜底计费。

【总结建议】

1.目前部分车辆造成此类逃费行为源于“大车小标”车辆出口无法正常感应天线,需要人工刷卡,而入出口车型不一致即会自动兜底计费,此类车辆通行本省较少,多数为外省上站。

2.高速门架拟合功能最多可以补充5个门架点,部分司机利用屏蔽仪器来屏蔽多个门架信号,可对过往通行轨迹进行筛查是否存在连续丢失门架信息的轨迹,侧面验证司机是否存在通过屏蔽门架信号来达到逃费目的。

3.需要正确看待最小费额计费,如卡内计费与在线计费都失败的情况下才会最小计费,出口无特情发生时如出现大金额兜底计费则需要额外注意是否为恶意逃费。

(四)跑长买短(多卡、倒卡)

【案例经过】

本次活动中期通过数据对比筛查,发现一辆车牌为鲁A****6轴货车多次通行省界枢纽门架时被感应到多张CPC卡信息,有很大的多卡、倒卡嫌疑,目前该车还未于黄梅区域站口下站,正在有计划地进行拦截工作。

【案例分析】

无论是CPC卡还是ETC卡通行门架时都会被写入该门架信号,其包含了车辆完整的信息,稽查人员在筛查时发现该车牌同时被两张CPC卡所记录,且两张卡同时通过一个门架,具有很大的多卡嫌疑。原理为就近站口领卡,下站谎称遗失通行卡从而截留该卡,下次通行时再出示截留的卡片来达到跑长买短的目的。稽查员在车辆出现以上异常问题时,将该车牌信息列为倒卡、多卡嫌疑车辆,再通过出入口车道录像、门架数据等逐一核查,确定倒卡、多卡车辆数据。

【总结建议】    

1.多卡车辆一般表现于短程异常超时、正常行驶时间与实际路径通行时间间隔很长,此类车辆较为少见,出口遇见严重超时而司机却闪烁其词一定要追根问底,并上报监控室及信息中心利用大数据仔细排查。

2.倒卡一般通过服务区与就近站口上站车辆换卡,下站只需缴纳很少通行费来达到偷逃通行费的目的,其特征具有入出口车型、车牌、车种等信息不符特点。现有收费系统由于全国图像抓拍格式、分辨率不一致等问题,无法查看入口抓拍照片,建议推动入出口抓拍图像无障碍上传,减少出口甄别倒卡车辆时间与难度。

3.建立健全“信用”机制,类似绿通车预约,凡是发现一起恶意逃费事件,该车下站时电脑会显示提醒标识,提醒出口收费员注意本次通行是否逃费,对内做到防微杜渐,对外起到社会效应。

二、下阶段稽查工作的思路延伸

(一)加强收费职能部门间的沟通。通过与联网中心、软件组的进一步交流建议,改善系统的计费模式从根源上解决部分异常车辆的逃费问题。增加各路段工作交流,对比不同特情问题,着手建立健全的特情车辆数据库并共享至各收费站口,添加特情检索版块,以时间为单位筛选出不同特情的车辆分布,内部包含车辆入出口所有通行信息及车道视频,准确、完整、详实地汇总每辆异常车辆经过门架及收费站的下站信息。

(二)加强收费站所科技稽查培训。高速公路逃费方式在不断推陈出新,如何充分利用稽核平台加强数据分析,让数据成为治逃的有力支撑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组织培训加强班长及业务骨干对部级稽核平台、联网收费系统平台的操作学习,熟练使用平台功能。通过开展专项交流研讨会,不断总结问题,加强交流、分享案例,加强对各类特情车辆问题的分析能力。稽查做到稽核全覆盖、特情全梳理,督导收费员熟悉业务、规范操作,杜绝人为失误造成通行费流失的情况。

(三)加强路警部门间的联动联查。偷逃通行费行为影响了高速公路正常收费秩序,扰乱运输市场秩序,通过与公安、路政部门联动交流和密切配合,利用各职能分析嫌疑车辆的行驶轨迹,常规行驶路线、货物运输频次等,实现精准稽查,在重点站点区域对目标进行布控,实现对偷逃费行为联合整治。并加强对查处违法偷逃费车辆的宣传,提升宣传层次震慑警示偷逃通行费不法行为,有效地整治违法行为净化收费环境。